問題:
《阿彌陀經》和《金剛經》都是佛教有名的經典?!?a href="http://www.centeon.cn/" target="_blank" title="阿彌陀經" textvalue="阿彌陀經">阿彌陀經》講有,《金剛經》講空,為什么《阿彌陀經》反倒是唯一一部沒有人能問,而讓佛直接講的經?
能弘法師:
實際上《阿彌陀經》講有,它不是離開空的有;《金剛經》講空,也不是離開有的空?!督饎偨洝肥侵v什么?是講中道的——以空破有,不住空有;無所住而生其心;無我大悲;在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時,如何去降伏其心。而《阿彌陀經》它的“有”,也不是我們平常的分別顛倒妄想的有,而是阿彌陀佛法性身的顯現,是真如的妙有起用。
《阿彌陀經》是無問自說的一部經,但并不是唯一一部無問自說的經。
為什么《阿彌陀經》是佛陀無問自說的經?因為它密義甚深,一般人問不出來的。我們看《阿彌陀經》,是佛陀叫著舍利弗這些圣者說的。
實際上當時也有大菩薩參加,那么大菩薩們不知道《阿彌陀經》的境界嗎?不知道《阿彌陀經》的密義嗎?不知道阿彌陀佛嗎?他們是知道的。像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、常精進菩薩,他們都能示現在十方世界,當然知道阿彌陀佛了,也了解阿彌陀佛的悲心大愿。
那么為什么《阿彌陀經》一上來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叫著舍利弗的名字,然后給以他為主的圣者們講《阿彌陀經》?因為舍利弗是解脫道里面智慧第一的圣者。
注意!舍利弗是解脫道里面智慧第一的阿羅漢,而《阿彌陀經》是屬于大乘法,是菩薩道的一個甚深的妙用。解脫道的圣者他們偏于涅槃,偏于空性,他們不能夠了達甚深廣大的菩薩道的妙用,所以佛陀叫著以舍利弗為代表的這些解脫道的圣者說這部法。因為解脫道圣者偏于自度,是很難理解甚深廣大的菩薩道的妙用的,而阿彌陀佛就是這種甚深廣大度眾生的一個圓滿的代表。
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愿,他救度眾生不用斷煩惱就可以出三界,這和解脫道的道法完全不一樣。解脫道的道法是要斷除貪、嗔、癡,徹底沒有我執、煩惱出離三界,這是“豎出三界”。
什么叫豎出三界?因為六道里面,三惡道在下,人在中間,再往上是欲界天,再往上是色界天,再往上是無色界天。
那么,修善法等于是人天法,然后再這樣逐步的超越出去,最后出離三界。因為初果還有七次人天往返,二果有一次人天往返,三果在色界,不來欲界,在色界的第四禪天,證得阿羅漢果,出離三界。所以他是豎出三界的。逐步往上修,煩惱習氣斷盡,逐步超出三界,這是豎出三界。
可是《阿彌陀經》它不用這樣的,它是靠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,然后你信、愿、行具足,阿彌陀佛就接你出離。不一定要開悟,也不一定要煩惱斷盡,所以這叫“橫出三界”。橫著就跳出去,不是一步一步往上,到最后再跳出,而是橫著就跳出了。不管是在人還是在天,甚至在動物、在畜生道,都能往生極樂世界。
《凈土感應錄》上就有,有的鸚鵡、八哥、孔雀、鵝、狗、貓,跟著高僧大德或者跟著一些大德居士們念佛,最后這些狗、貓、鸚鵡、八哥、都燒出舍利往生了。而且有的還預知時日,這個很多的。
有的寺院里,居士們拿來放生的鵝,師父們念佛,它跟著在后面繞佛,它最后要死的時候,就跑到大殿坐下來,然后叫兩聲就走了,很自在的,這是橫出三界。
這種橫出三界超越解脫道的見地,因為解脫道一般的見地就是要斷盡煩惱,才出離三界。
但是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,都沒有說一定要斷盡煩惱才出離三界,它是靠自他兩力——自己的信、愿、行,加上阿彌陀的大悲愿,感應道交就出離三界,是這樣的。
為什么要叫解脫道的圣者來說這部經?實際上,很多大乘菩薩他不是不知道的,他不知道也是示現不知道。只要這個境界夠高的菩薩,他是能知道的,除非是境界不夠,不能到十方世界聽聞諸佛說法,那他就不知道。能到十方世界去聽聞諸佛說法就能知道,因為阿彌陀佛也在十方世界里面,十方世界也不止一個阿彌陀佛,而是有很多佛的。
所以,這部《阿彌陀經》佛陀無問自說,它的對機主要還是那些習慣于解脫道的、不知道大乘方便的人,乃至對于所有的凡夫或者一些智慧不夠的菩薩說的。因為大家都不知道,所以佛無問自說。
佛的極樂世界示現在哪里?從此往西過十萬億佛土以外,那么遙遠的地方,一般的凡夫怎么會知道?他是完全不知道的。而解脫道的圣者,他智慧、神通不夠,也是不知道的;一般的菩薩,功夫、神通、智慧不到的,他也不知道。
因為佛很慈悲,為了讓我們能夠出離輪回,令一般的很難開悟證果的凡夫也有一個依靠,所以開演這部《阿彌陀經》。這是一種慈悲,這種慈悲是甚深的智慧。
從究竟上說,《阿彌陀經》講有,是一種妙有,是法身佛的顯現,是阿彌陀佛的法身顯現。而十方世界事實上也是諸佛的法身顯現,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都是法身的顯現,只是一個是清凈的顯現,一個是染污的顯現而已。
所以,像娑婆和極樂本來也是空性的,真放下了,一真法界本來也是佛。但是很多眾生做不到或者不明白,所以不得已由究竟的真心,然后起了大方便,演說《阿彌陀經》。這是諸佛的甚深智慧、廣大悲心所起的妙用,事實上也是我們自性的妙用。這里面的意義很深奧。
就像我們去看《普門品》,特別那些敘述的文字,一看就懂,可能偈頌有幾句難懂一點點。但是《普門品》的文字,差不多有點文化的人都能看得懂。但是你真懂嗎?不一定的。你說觀音菩薩救苦救難,哪里有求哪里就應,能救水災、火災,掉下懸崖也讓你摔不死,這不挺簡單的嗎?很簡單,但做到可不簡單!
十方世界無量的人都在求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同時顯現在眼前救度,如果不是佛的境界,誰做得到?那簡單嗎?我們說,在武強有人需要我們去救,怎么辦?快點開車去,沒有車騎摩托車,再不行就跑步,我們跑著要耽誤多少時間?這時候再有一個獻縣的需要救,怎么辦?我們不能劈成兩半。
再有泊頭的一個需要救的,肅寧也有一個需要救的,四個地方都要救,那往哪里跑?你就在那里轉圈繞,不知道救哪里了。他們同時打電話來求救,你一個人救不了。那觀音菩薩要不要這樣發愁?十方世界無量人同時求,觀音菩薩同時到、同時救,而且很簡單。所以你說《普門品》的境界是很簡單嗎?不簡單!
你說念一聲“阿彌陀佛”就往生極樂世界,多簡單!簡單是因為都給你想好了,都給你搞好了,所以很簡單。就像這個空調或者電視,你會開嗎?會,摁一下開關,它自己就開了,是很簡單。但你知道空調是怎么構造的嗎?那可不簡單!空調壞了你會修嗎?可能拆開你都裝不上,你不知道哪挨哪。所以電視你摁下去很簡單,打開看看簡單不簡單?看得你頭大了。
所以念一聲“阿彌陀佛”能橫出三界,很簡單,這是從不簡單里面顯現的簡單,事實上它里面的智慧是甚深的。只有懂得真如妙心,才知道極樂世界的妙義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centeon.cn/wenda/23.html 轉載需授權!